在做肿瘤筛查、器官病变诊断时,医生常会用到活检针及附件 —— 通过穿刺身体取出少量组织样本,就能帮助判断病情。很多人觉得 “只是取点组织,应该没什么问题”,可实际操作后,却可能遇到穿刺部位疼、出血,甚至感染等 “小麻烦”。这些其实都是活检针及附件可能引发的并发症,提前了解它们的样子、应对方法,就能避免慌手慌脚,让检查后的恢复更顺利。下面就详细说说这些 “小麻烦”,教你早识别、早处理。
一、最直观的 “小麻烦”:穿刺部位又红又疼,大多是暂时的
刚做完活检,不少人会发现穿刺的地方有点红,摸起来还隐隐作痛,就像被蚊子叮了之后的胀痛感,有的甚至会肿起一个小疙瘩。这是因为活检针穿刺时,会对皮肤、皮下组织造成轻微刺激,就像平时打针后留下的反应一样,属于最常见的 “小麻烦”,一般 1-3 天就能慢慢消退,不用太担心。
怎么判断是 “正常反应” 还是 “要注意”?
正常的红肿范围通常很小,不会超过 2 厘米,疼痛也是轻微的,不影响走路、抬手等日常活动;如果红肿范围越来越大,疼得越来越厉害,甚至皮肤发烫,那就可能不是单纯的刺激反应,需要多留意。
遇到这种 “小麻烦” 该怎么处理?
展开剩余81%首先要让穿刺部位 “好好休息”:活检后 24 小时内别沾水,比如别洗澡、别用湿毛巾擦,避免细菌趁机进入;也别用手揉、用力按压,更别贴创可贴 —— 不透气的环境会让红肿更难消。如果疼得明显,活检后 48 小时内可以用冰袋裹上毛巾敷一敷,每次 15 分钟,每天 2-3 次,能减轻肿胀和疼痛;48 小时后要是还有点不舒服,换成温毛巾敷,促进血液循环,好得更快。饮食上也别吃辛辣、喝酒,这些会加重炎症,多吃清淡的粥、蔬菜,恢复得更顺利。
二、最容易慌的 “小麻烦”:穿刺部位出血、淤青,分情况应对
活检后看到穿刺部位流血,很多人会一下子慌起来,其实出血也是常见的 “小麻烦”,关键看出血量多少,分情况处理就行。
第一种:少量渗血、皮下淤青 —— 不用慌
不少人活检后会发现纱布上沾一点血丝,或者过一两天穿刺部位变青、变紫,这是因为穿刺时碰到了毛细血管,少量血液渗出来导致的。这种情况很普遍,就像不小心撞到头后留下的淤青,一般 1-2 周会自己慢慢消退。
处理起来很简单:活检后医生会用纱布按压 5-10 分钟止血,回家后如果还有少量渗血,继续用干净纱布轻轻按 5 分钟,别频繁拿开看,持续按压才能止血。出现淤青后,别揉别捏,48 小时后用温毛巾敷,每天 2 次,每次 15 分钟,能让淤青散得更快。
第二种:出血不止 —— 要警惕
如果穿刺部位一直流血,比如纱布很快被浸透,换了好几块还是止不住,或者直接滴血,甚至觉得头晕、心慌、出冷汗,那可能是碰到了稍大一点的血管,属于需要重视的情况,得赶紧去医院。
遇到这种情况别慌,先找干净的纱布或毛巾用力按住穿刺部位,别松手,然后让家人送你去医院,路上尽量平躺,别走动,避免血压波动让出血更严重。到医院后赶紧告诉医生活检的部位和出血情况,医生会用专业方法止血,比如缝合、用止血药,很快就能控制住。
怎么预防这种 “小麻烦”?
活检前一定要告诉医生自己的情况:比如有没有凝血功能不好(比如平时流鼻血很难止住)、有没有在吃阿司匹林等抗凝药。如果在吃药,医生会让你提前停几天,减少出血风险。活检后也别剧烈运动,别用力咳嗽、打喷嚏,避免腹压增加让血管再次破掉。
三、最需要防的 “小麻烦”:穿刺部位感染,别忽视发热、化脓
活检是有创操作,要是穿刺部位被细菌污染,就可能引发感染,虽然这种 “小麻烦” 不常见(发生率不到 1%),但一旦出现,处理不及时可能会让炎症扩散,所以必须提前知道怎么识别、怎么防。
怎么发现是感染了?
感染的信号很明显:首先是穿刺部位红肿范围变大,疼得更厉害,甚至会流出黄色、绿色的浓稠液体(也就是化脓);其次可能会发烧,体温超过 38.5℃,浑身没力气、不想吃饭,吃了退烧药也只能暂时降温,很快又烧起来。
遇到感染该怎么办?
别自己涂药膏、吃抗生素,赶紧去医院!医生会先检查穿刺部位,取一点脓液做检查,看看是什么细菌引起的,然后开对应的抗生素,口服或输液;同时会给穿刺部位消毒、换药,把脓液清理干净,让伤口慢慢愈合。治疗期间一定要按医嘱吃药,别随便停药,不然感染可能反复;还要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按时换药,观察红肿、疼痛有没有减轻,体温有没有降下来。
怎么预防感染?
关键在 “无菌”:活检要选正规医院,确保操作时的环境、器械都是无菌的;活检后 24 小时内别让穿刺部位沾水,别用手摸,要是出汗多,用干净纸巾轻轻擦周围皮肤,别碰到伤口;也别让家人随便碰穿刺部位,减少细菌接触的机会。
四、根据穿刺部位来的 “小麻烦”:特殊情况早知道
除了上面说的常见问题,根据活检部位不同,还可能遇到一些特殊的 “小麻烦”,虽然不常见,但提前了解,遇到时也不会慌。
比如肺部活检 —— 可能遇到 “气胸”
如果是检查肺部,穿刺针可能会不小心损伤肺组织,让空气进入胸腔,引发气胸。轻微的气胸可能没什么明显感觉,或者只是有点胸闷、轻微胸痛;严重的会觉得呼吸困难、胸痛得厉害,甚至嘴唇发紫。
遇到这种情况,活检后要是感觉胸闷、胸痛,赶紧告诉医生,拍个胸片就能判断是不是气胸。轻微的气胸不用特殊处理,卧床休息 1-2 周,空气会自己吸收;严重的需要插一根引流管,把胸腔里的空气排出来,帮助肺部恢复正常。
比如肝脏、肾脏活检 —— 可能遇到 “轻微腹痛”
如果活检部位在肝脏、肾脏这些内脏器官,穿刺针可能会对周围组织造成轻微损伤,导致轻微腹痛、腹胀。这种疼痛一般不严重,休息几天就会好;但如果疼得特别厉害,还伴有恶心、呕吐,那就可能是损伤有点重,需要去医院做 B 超、CT 检查,看看情况。
预防这种情况,活检前医生会用 B 超、CT 精准定位,避开重要血管和器官;活检时选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减少失误;活检后别剧烈运动、别搬重物,让内脏好好休息。
总结:“小麻烦” 不可怕,早了解早应对
活检针及附件带来的这些 “小麻烦”,大多是轻微的、能处理的,不用因为担心这些就害怕做活检 —— 及时取组织样本明确病情,才能更好地治疗。只要活检前如实告诉医生身体情况,活检后按要求护理,遇到不适及时沟通、就医,就能把 “小麻烦” 的影响降到最低。记住,早了解、早应对,才能让活检后的恢复更顺利,也能更安心地等待检查结果。
发布于:江苏省网上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