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在《水浒传》分析中提出,晁盖之死充满了诸多疑点,尤其将矛头指向宋江。他认为宋江极有可能是幕后主使,并列举了十个疑点以证明这一点。他深刻指出:“通篇皆用深文曲笔,以深明宋江之弑晁盖。宋江弑晁盖之一笔为决不可宥也。此非谓史文恭之箭,乃真出于宋江之手也。”这段话通过精细的推理与逻辑,揭示了宋江可能的罪行,认为晁盖之死并非偶然,而是精心策划的结果。
细心阅读《水浒传》的读者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的更多疑问。例如,首先,陷入敌围的梁山好汉们为何没有人注意到史文恭骑着耀眼的照夜玉狮子马在火光中出现?其次,作为武艺高强的史文恭,若要擒拿晁盖,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他为何还要自降身份,暗箭伤人?第三,考虑到史文恭的江湖地位及其职业背景,他怎么可能会在自己名下的箭头上使用毒药?第四,如果真是史文恭射杀了晁盖,为何他还要亲自以曾长官的身份写信向梁山求和?第五,卢俊义生擒史文恭后,宋江为何不经过审问直接就决定处死?
卢俊义能够擒拿史文恭,却没有立即处死他,这一行为背后或许有更深的意图,但令人大吃一惊的是,宋江的果断和手段没有给史文恭任何辩解的机会。即使是机智的浪子燕青,也只能暗自感叹错失了机会。
展开剩余76%除了金圣叹提出的十个疑点和我们总结的五个可疑之处,进一步考虑晁盖的性格特点与当时战场的复杂形势,更加让人怀疑射杀晁盖之人可能就在梁山的“夜袭队”之中。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水浒传》中晁盖中箭的那一段描写:“行不到五里多路,黑影处不见了两个僧人,前军不敢行动;看四处时,又且路径甚杂,都不见有人家。军士却慌起来,报与晁盖知道。呼延灼便叫急回旧路。走不到百十步,只见四下里金鼓齐鸣,喊声震地,一望都是火把。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弯,撞见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扑的一箭,正中晁盖脸上。”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箭雨密集,只有射中晁盖脸部的那一箭上,赫然写着“史文恭”的名字,并且这支箭头上还带有毒药。这里的细节显得格外不寻常。
在这场夜袭战斗中,梁山的队伍本应避免明火执仗。尽管需要携带刀枪剑戟,但绝不能点亮火把,否则就不再是偷袭,而是公然进攻。然而,曾头市一方有火光,反倒是梁山这边一片漆黑。问题是,处于光亮中的“史文恭”,如何准确地认出晁盖,并一箭命中?
晁盖亲自带队夜袭曾头市,带领着2500人马和十个头领,走在最前方。他向林冲说得很清楚:“我不自去,谁肯向前?”这体现了晁盖的性格: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因此,当他带领队伍撤退时,前方必定不是曾头市的伏兵,而是梁山的队伍。即使假设晁盖在撤退时也想赶到前方,他也无法走得比呼延灼更快。因为,2500人马,队伍在战斗时绝对不可能那么迅速地移动,哪怕是最精锐的战士,也得排成整齐的队形。
晁盖的性格一贯是以身作则、先人后己,他的举动总是体现在为弟兄们着想。如果当时他选择撤退,他肯定会是最后一个离开,负责断后。因此,带领队伍突围、抢先逃跑的,应当是呼延灼,他很可能因察觉异常而作出了迅速的反应,尽管这种反应的动机,我们无法完全明了。
此外,呼延灼上了梁山之后,骑上了宋徽宗所赐的踢雪乌骓,而晁盖并未骑乘传说中的照夜玉狮子马。即使那匹白马没有被史文恭夺走,金毛犬段景住也应是送给宋江的。当梁山的夜袭队伍在慌乱中撤退,晁盖即便想要在前方逃跑,也远不如呼延灼迅速。
回顾晁盖的性格和过去的表现,不难发现,他从未在战斗中选择优先考虑自己,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在最前方。林冲极为钦佩晁盖,他曾多次表露心迹,对晁盖的宽厚和大气心服口服。因此,晁盖的元老派手下,绝不可能对他下毒手。那么,参与夜袭曾头市的其他人呢?
夜袭队伍中的十个头领,包括刘唐、呼延灼、阮小二等,均是梁山的资深成员,而宋江与其中的几个关系较远。例如,呼延灼、欧鹏、燕顺与宋江的关系并不深厚。因此,若宋江真的要安排一个人去射杀晁盖,绝不会选择他们。而那些与宋江亲近的成员,绝对不可能参与这类致命任务,因为稍有差错,梁山内部的其他人很容易察觉。
因此,最有可能参与这项任务的,便是宋江最信任的小喽啰。他们在混乱中,可以藏身其中,不会引起注意。如此一来,宋江便能够通过周密部署,悄无声息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让晁盖永远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射杀晁盖的“杀手”,很可能就是混迹在梁山队伍中的一个小喽啰。宋江深知,只有在混乱的战场上,最信任的心腹才能有效地执行这一使命。
发布于:天津市网上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