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放疗科团队为一名80岁前列腺癌伴多发骨转移患者实施原发灶+盆腔及邻近骨转移灶全覆盖放疗,取得显著临床疗效。
患者男性,80岁,2023年10月确诊为前列腺癌伴多发骨转移,经内分泌治疗14个月后,疾病发展迅速,更换内分泌治疗方案后未取得满意疗效,患者目前饱受排便、排尿困难及持续性腰骶部剧痛困扰,生活质量显著下降。2025年4月,患者就诊于我院放疗科,在韩宝林主任牵头下,放疗科会同泌尿外科为患者制定了原发灶+盆腔及邻近骨转移灶全覆盖放疗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放疗科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技术(VMAT),使处方剂量紧紧包绕前列腺原发灶、转移淋巴结、高危淋巴结区域及全部骨盆转移灶的同时,有效保护了小肠、直肠、膀胱、股骨头等正常组织。为确保放疗技术精准实施,放疗科坚持每日行图像引导放疗(IGRT),以减少摆位和肿瘤位置移动带来的误差。治疗中期,通过每日IGRT发现肿瘤明显缩小,给予患者二次定位、重新制定放疗计划,提高了治疗精度并减少放疗副反应。
展开剩余59%在放疗开始1周后,患者排尿排便困难显著缓解,疼痛评分下降50%。治疗3周后,腰骶疼痛完全缓解。放疗结束时,患者血清PSA值从2.34ng/ml大幅降至0.26ng/ml,放疗结束后2周复查PSA降至0.08ng/ml,生活质量评分(QOL)提升至患病前水平。
原发灶+盆腔及邻近骨转移灶全覆盖放疗技术是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寡转移前列腺癌原发灶+转移灶全覆盖放疗方案基础上的创新拓展。该技术的创新性体现在:当前指南仅推荐对寡转移前列腺癌(转移灶数量<5,转移部位局限于非区域淋巴结或骨,而没有内脏转移)患者实施原发灶局部放疗可以生存获益,但对于转移灶数量更多的前列腺癌患者,指南尚未明确推荐局部放疗的临床价值。然而,临床上经常遇到多线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面临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困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PROLONG-01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启示。该研究将寡转移前列腺癌全覆盖放疗定义为:对转移灶数量或经治疗后残留活性转移灶<10处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前列腺原发灶和所有转移灶实施根治剂量的全覆盖放疗。中位随访5年的数据显示,全覆盖放疗的总生存期和放疗后无进展生存期均优于国际已发表的药物治疗±原发灶单纯放疗的结果。基于这一成功经验,我院放疗科创新性地提出了原发灶+盆腔及邻近骨转移灶全覆盖放疗技术,在盆腔病灶控制稳定后,可给予盆腔外转移灶立体定向放疗(SBRT),此项技术为多发转移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群体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韩宝林主任表示:不断创新的医疗理念,彻底颠覆了过去一成不变的治疗模式,通过个体化、高精度的治疗方案,为晚期前列腺癌伴多发骨转移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此项技术的成功应用,彰显了我院放疗科在复杂肿瘤放射治疗领域的新突破。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精准放疗技术平台建设,为更多肿瘤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审核:吴秀春
校对:刘淑霞
编辑:刘 冬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
发布于:北京市网上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