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印度空军又下单了114架“阵风”战斗机,这笔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军购背后,是他们难以掩盖的焦虑,战机中队数量正面临断崖式下跌。
理想很丰满,印度空军规划了42个作战中队来应对双线作战,但现实骨感得刺眼:目前仅剩32个中队,随着老旧的米格-21在2025年9月全面退役,这个数字将骤降至29个。
被寄予厚望的国产LCA“光辉”战斗机根本接不了班。它使用的美国F404发动机不仅型号老旧,供应还严重拖延,原定2025年的首批交付直接推迟到了次年3月,最多也只能交出6架。
印度空军将领每月都在公开抱怨LCA的作战性能和产能,交付的飞机甚至缺少发动机和平视显示器等基本设备。 连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考察后都摇头放弃采购。
“阵风”成了印度空军眼下唯一的救命稻草。 选择它,不是因为它在2025年5月的克什米尔空战中表现多出色,而是因为“快”。 印度空军已有36架“阵风”在役,海军也订购了26架,现有的后勤、培训、零件体系都能直接沿用。
法国还同意新订单中高达60%的制造工作在印度完成,这正好迎合了莫迪政府的“印度制造”政策。 按照计划,首批新“阵风”能在2028年前交付,2035年前全部到位,组成14个中队,勉强堵上战力缺口。
美国人曾极力推销F-35,但印度直接回绝了。 表面原因是特朗普政府从2025年8月开始对印度征收25%的关税,让交易成本飙升。 但更深层的恐惧是战略自主权。
今年7月,一架英国F-35B因液压故障在印度机场迫降,英国人自己修不了,只能等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技术支持。
这一幕让印度警觉:连“五眼联盟”核心成员都被美国掐着脖子,印度若引进F-35,从维修、升级到武器挂载、数据链控制都将受制于人,这几乎是“战略自杀”。此前F404发动机的供应迟缓,已被印度视为美国在“卡脖子”施压。
印度试图在各大国之间玩平衡术。 选择法国“阵风”,是对西方阵营释放善意;同时,他们也在考虑购买2-3个中队的俄罗斯苏-57E五代机作为过渡。 俄罗斯方面承诺全面技术转让,甚至开放源代码。
这种“左右逢源”看似聪明,却隐藏着巨大风险:不同来源的战机在维护标准、训练体系和数据链兼容性上差异巨大,印度空军的后勤成本很可能因此爆炸式增长。 其现役的苏-30MKI因零部件短缺,已有高达45%长期停飞。
印度空军“万国牌”装备体系的结构性弊端在实战中暴露无遗。 2025年5月的空战不仅输了面子,更揭示了体系上的短板。
巴基斯坦的歼-10CE配备的PL-15导弹射程超过200公里,而印度“阵风”挂载的“流星”导弹射程约150公里,在超视距空战中处于劣势。
巴方的歼-10CE、JF-17BlockIII与ZDK-03预警机可实现数据联动,形成体系作战能力;而印度空军不同来源的战机之间难以有效协同,其苏-30MKI的电子战系统甚至曾因与“阵风”不兼容导致协同作战失败。
印度把希望寄托在国产五代机AMCA上,期望它在2035年服役。但AMCA的子系统同样依赖进口,进度缓慢。 印度国防工业基础薄弱,国家工业自主化程度长期徘徊在15%左右,国防采购合同违约率高达22%。
军工领域腐败频发,例如2016年印度与法国签订的36架“阵风”合同就曾传出腐败案。 这种靠“买买买”支撑的国防模式,使得印度实现国防自主的道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
网上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