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业本应是巩固知识的桥梁,为何如今却成了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烫手山芋”?7月2号,北京家长群里一位李同学的妈妈在群里“杀疯了”。其称,“作业要配合孩子一起做甚至要打卡,做不好还被指责不用心”“我不是全职妈妈 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辅导孩子全部作业”。
当前,很多中小学生家长每周需花费大量时间辅导孩子作业,而其中近半数任务与学科知识巩固无关。有些小孩子根本对课后布置的打卡等作业不感兴趣,反而浪费了孩子们去用自己的好奇心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的时间。
本应由学校承担的教育职责,何时悄然转移到了家长肩上?这种看似做了很多、布置了很多而实则对孩子没有真正知识上帮助只会增添家长负担的作业,无必要的存在。
如何纠正这种现象?
学校应明确家校责任边界。学校需制定清晰的家校共育责任清单,明确哪些作业需家长适度关注如签字确认完成等情况,哪些完全由学校负责如批改、讲解错题等。通过家长会、家校手册等形式,让家长清晰了解自身职责,防止学校教育责任不当转移。
摒弃“一刀切”的课后作业模式。可以通过班级小调研,给出健康正确的多个爱好,让孩子自己选择想要做什么、想要探索什么。通过孩子们的爱好来分配适量的课后作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自身兴趣,锻炼其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时的幸福感。
教育不应该是形式主义也不应成为家校之间的“负重长跑”,当学校主动扛起专业教育的责任,以科学设计的作业激发学生动力;当家庭回归情感陪伴与习惯培养的本位,给予孩子温暖而理性的支持。教育的天平才能真正回归平衡,孩子们才能在适宜的领域自由地成长。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罗子涵(武昌工学院)
责编:沈素芬
【责任编辑:何青】
网上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