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视,而一旦发病,其后果可能极为严重,在心血管疾病中致死率位居第三,因此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我们经常会在各种媒体网络看到这样的一些新闻。一直身体很健康的年轻男子乘坐了20小时的火车导致了肺栓塞;95后小伙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超过10小时,突发胸痛呼吸困难,险些丢了命,医生提醒年轻人应警惕电子血栓;50岁的男子因连续打了4小时麻将突发下肢疼痛,呼吸急促,就医后被诊断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引发的肺栓塞;年轻女子由于长期服用避孕药突发了肺栓塞。无一例外以上几个事件都是肺栓塞的典型案例;许多名人明星也都中过招,有些甚至因此疾病失去了生命,如网球明星威廉姆斯就因为经常长途飞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从而引发了肺栓塞。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深入认识一下这个沉默的杀手肺栓塞。我们大致从几个方面来和大家一起学习。
什么是肺栓塞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简称PE)是指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最常见的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简称DVT),当这些栓子脱落并随血流移动至肺部血管时,就会引发肺栓塞。
其致死率与致残率极高,因此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仅次于冠心病和卒中。它之所以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是因为其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忽视,而一旦发病,病情进展迅速,可能导致严重的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展开剩余81%肺栓塞的高危人群
肺栓塞的发病并非偶然,以下几类人群需要特别警惕:
长期卧床的患者,如术后患者、瘫痪患者等,由于肢体活动减少,血液在下肢静脉中滞留,容易形成血栓。例如,骨折手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养病的患者,都是由于下肢血液循环不畅,从而使血栓形成的风险显著增加。
还有一些患有慢性疾病,如心力衰竭、慢性肺部疾病、恶性肿瘤等患者,其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血液就更易凝结成血栓。例如,一些晚期癌症患者,由于肿瘤细胞释放的促凝物质,血液黏稠度就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也就相应提高了。
还有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逐渐变得僵硬,血液流动性变差,同时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活动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血栓。像一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更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
最后是一些长途旅行者,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或汽车等交通工具时,由于空间狭小、活动受限,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就容易形成血栓,然后这些栓子可能突然发生游走,堵住肺部血管就会引发致命危险,这又被戏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像网球明星瑟琳娜·威廉姆斯,她经常因比赛和商务活动长途飞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引发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也是肺栓塞最常见的原因。
肺栓塞的症状与诊断
如果发生了肺栓塞,身体又会出现哪些异样的表现呢?又该如何明确自己是否患上这类疾病呢?
肺栓塞的症状多种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常见的症状包括有
1.呼吸困难:这是最常见的症状,肺栓塞导致肺循环受阻,肺部气体交换功能受损,机体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患者就会感到气短、呼吸急促,尤其在活动后症状会明显的加重。
2.胸痛:肺栓塞引起肺组织缺血、缺氧,部分患者会出现胸痛,通常位于胸部一侧或中央,疼痛的性质可以是钝痛、刺痛或压迫感。
3.咯血:它是肺栓塞的一个典型症状,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出现。咯血量可多可少,颜色可以是鲜红色或暗红色。这是由于血栓堵塞肺动脉分支后,局部肺组织发生坏死,血管破裂所导致。
4.干咳:肺栓塞引起肺部炎症反应或刺激支气管黏膜,导致患者出现干咳,但有些患者也会伴有痰液。
5.烦躁不安、晕厥:发生肺栓塞后导致严重的缺氧,进而引起脑组织的缺氧,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使得部分患者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甚至晕厥等症状。
如出现此类症状切勿自行诊治一定需要及时就医通过专业医生和辅助检查来最终诊断。
由于肺栓塞的症状不典型,诊断往往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手段:其中肺动脉造影:这是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 CT肺动脉造影(CTPA):CTPA是一种无创性检查,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进行CT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肺动脉内的栓子。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诊断肺栓塞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肺栓塞的预防
正如古语所说:“上医治未病”,预防胜于治疗,掌握正确的预防方法,可以让疾病绕道而行。对于肺栓塞同样如此,且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以下我们就来聊聊如何远离这位沉默的杀手
(一)生活方式的调整
• 适度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例如,长时间乘坐飞机或汽车时,可以每隔1~2小时起身走动几分钟,或者在座位上做一些简单的腿部运动,如伸展腿部、活动脚踝等。
• 戒烟、戒酒:吸烟和饮酒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因此,戒烟、戒酒对于预防肺栓塞非常重要。
• 我们还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同时,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也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
(二)在饮食方面
• 我们需要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和高盐的食物:这类食物会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例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咸菜等应尽量少吃。
• 多饮水:每天保持1500-2500毫升的饮水量,可以帮助稀释血液,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 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管健康。例如,菠菜、芹菜、苹果、香蕉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三)物理预防措施
•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这是一种通过间歇性充气和放气,对下肢静脉施加压力的装置。它能够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在静脉内的滞留,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通常用于术后患者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 医用梯度压力袜:它是通过特殊的编织工艺,实现压力梯度分布,即从足踝部到大腿根部压力逐渐递减。它能够对抗下肢静脉高压状态,同样是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使用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压力等级和尺寸,具体应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指导。购买连裤袜型需要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选择号码。
(四)运动预防
在众多预防肺栓塞的方法中,最为常用且简单有效的方式当属踝泵运动。踝泵运动,顾名思义,是针对脚踝进行的运动,它无需特殊装备,操作简便,潜在风险低,却能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发挥显著作用。想象一下,踝泵运动就像是给脚踝做了一套简易的体操。通过踝关节主动或被动的活动,能够带动下肢肌肉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当肌肉收缩时,如同强力的水泵一般,将下肢的血液有力地挤回心脏;而在肌肉放松时,新鲜的血液又会重新流回下肢。如此循环往复,有效地增强了血液循环,减少了血流瘀滞的情况,大大降低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踝泵运动主要涵盖了踝部的屈、伸和环绕动作。
(五)药物预防
对于长期卧床、手术前后、老年及慢性病患者等血栓形成高危人群,要保持排便通畅,鼓励床上做下肢主动或被动活动,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遵医嘱使用抗凝剂预防血栓形成。抗凝药物能够预防血栓的进一步增长和新血栓的形成,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但使用过程中切记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注意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肺栓塞虽危险,但可防可控!记住高危人群、警惕异常症状,通过多动、健康饮食、物理/运动预防,必要时遵医嘱用药,就能有效远离这个“沉默的杀手”。
作者:韩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护理部
发布于:上海市网上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